2018年度澎湃人物
2018-12-15 來自: 沈陽海克機床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416
2018年度澎湃人物
原創 澎湃新聞 2018-12-12 10:10:40
【編者按】“標記你的時代”【2018年度澎湃人物】
回顧2018,改革開放四十年。在文化、藝術、體育、科技等領域的一大批 領 導 者成長于這個時代,他們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見證者。今天,我們選擇廖凡作為澎湃年度人物,是他引 領了這個時代,標記了這個時代。
2018年,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先后上映,廖凡都在其中擔綱主要角色,并都因他 精 準的表演,使角色成為了影片亮點。尤其《邪不壓正》,因他出色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宣傳團隊還把對他角色的調侃作為宣發 重 點之一。
但廖凡個人,對于“宣傳”這事兒,并不太感興趣。首先采訪廖凡就不是個輕松事兒,做演員專訪做多了,你能注意到,很多演員都在無數媒體采訪和無數重復問題中磨煉出了一種能力,從一個簡單的常規問題發散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表演經歷、心靈雞湯。哪怕是不善于面對宣傳的演員,聊起表演,也往往會習慣性長篇大論起來。演員們 天 然 的表演欲讓采訪變得省事兒。但廖凡不,面對采訪,他話不多,也懶得費力去想套話,工作人員提前跟記者溝通了幾個適合當下社交媒體傳播的問題,為了拉近跟粉絲觀眾的距離,他一概覺得沒勁,搭好的梯子,他也不樂意上。“隨意,我都可以,你們覺得是就是吧”,這三連擊隨時左沖右突,將整個原本的采訪構想打了個稀亂。但聊到他覺得有些意思的,他也不吝于直抒胸臆,一點兒不跟誰客氣。
這種獨特性倒也令人印象深刻,人人都既想成為被所有人喜愛的,也想成為所有人中獨特的,因此人們樂于追逐時尚、選擇站隊、討好別人,再給自己腦門上急不可待地貼上標簽和觀點。但廖凡不,反而顯得獨特了,輕易而真實的獨特。
大學期間的廖凡,業務不錯,老師欣賞,然而別的同學已經開始在外面拍戲,甚至有些聲響了,他還是在學校里埋頭搞戲劇創作。老師們覺得他是個“不善交際、對人情世故了解得不那么透徹的孩子”。大學的朋友們也常擠兌他,說他“不會變通,不會按照既定的生活邏輯行事”。現在,有人問他很多演員除了演戲還會開展副業,他怎么不試試?廖凡只矜持又謙虛地回四個字:“才華有限。”
《像霧像雨又像風》吳伯平
畢業以后,廖凡拍了不少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別了溫哥華》《像霧像雨又像風》等等,放到現在去看,都是那個時代的經典影視劇。但廖凡在這些電視劇的角色總是命途多舛,“中道崩殂”。網上甚至出過一篇總結帖《苦命的廖凡》,細數他命運凄慘的角色們。“苦”這個字,適合廖凡那些不得善終的角色,也適合廖凡本人身上那種擰巴勁兒。
2014年,廖凡憑借《白日焰火》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 佳 男主角這一殊榮。在《白日焰火》中,廖凡有一小段跳舞的戲,他沉浸其中的舞姿,笨拙又透著兇狠。說起這個獎對他的意義,廖凡表示,獎項很重要,“但是拿到之后,就要學會不在乎,不能讓這個獎項壓到了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他又對著記者補充一句:“這個獎對我的影響就是以后的采訪都會問我這個問題。”
憑借《白日焰火》拿到柏林影帝
《江湖兒女》斌哥
在《江湖兒女》中,廖凡扮演一個命途坎坷的黑道大哥形象,曾經風光顯赫,后慘淡收場,但依然傲骨錚錚。這樣一個 天 然 戲劇沖突性強的角色,在這部電影中,卻顯得很平實,很生活,廖凡的表演,也極盡克制。在廖凡看來,賈樟柯的導演風格是“細水長流型”的,“《江湖兒女》很淡,但回味很長。”
而在《邪不壓正》里,廖凡演一個到死都不承認自己壞,但又壞得徹徹底底的壞人。這個人物的戲劇性則被酣暢淋漓地揮灑在了銀幕上。姜文導演拍戲的方式也 極 具 個人風格。劇本發給演員,紅底黑字,不能復印,三天后收回去。現場拍攝時,往往每場戲開拍之前,臺詞才給到演員,許多表演都靠現場即興。廖凡覺得“特別過癮”:“當你看了三遍詞就把詞收走,我們在那兒侃侃而談,太過癮了。這是特別有意思的一種創作方式。”
廖凡和彭于晏上《創造101》
為了電影《邪不壓正》的宣傳,廖凡甚至和“難兄難弟”彭于晏一起,站上了《創造101》的舞臺,在女團姑娘和綜藝氛圍中,廖凡像走錯片場。不過這次經歷,廖凡學會“C位”這個詞,他坦言覺得現在的輿論氛圍太娛樂化,媒體老去突出一些爭強好勝的東西,“誰搶了誰的戲,誰搶了誰的C位,其實不是這樣的。”表演在他看來,像是踢足球,打的是配合,享受的是那份心照不宣和靈光乍現的默契。
能為了《邪不壓正》,在綜藝節目中比心和“pick me pick me up”,可見廖凡對這部電影不是一般的喜歡。其實在和姜文合作了《讓 子 彈飛》后,廖凡就惦記上了姜文的新片。姜文一對外宣布要拍《邪不壓正》,廖凡就看了原著,在里面尋找有沒有適合自己的角色。“不管他需不需要我,先給自己找一個角色,看能不能對得上。”幾年后,姜文主動來找他了。
《邪不壓正》朱潛龍
對于《邪不壓正》終的呈現效果,廖凡覺得都是驚喜:“呈現出來什么樣你也不知道……比如我去配音的時候,也在那兒看自己拍的戲,有很多東西是自己完全沒想到的。你也不知道自己表情怎么這樣,也不知道怎么從這兒轉到那兒了,當時都是調動所有注意力,把這點很香的詞兒說好。但在那種狀態下,你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出現了。也許他需要的就是你沒有設想過的,在那一瞬間發生的,被他記錄下來了。”
這種創作方式,契合了現階段廖凡對表演的想法。廖凡說起,以前在表演的時候,也會習慣做很多預設,“這是一種尋求安全感的表現,”廖凡說道,“當你呈現的和預計的相一致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是安全的,畢竟它在我自己的掌控之內。后來我發現這其實并不安全。”現在的廖凡認為,當呈現出來的和想象的完全不同的時候,是超出了自我認定的范圍。“這個時候,就已經不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了,而往往這個時候,你會呈現出另外一個自己。”
不再在乎別人的評價,這似乎就和廖凡采訪中流露出的“抵抗”關聯了起來。“就像小時候我們想讓老師表揚,發個小紅花,就為了這小紅花,我們干了好多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后來就覺得自己很傻,我為什么要為了表揚去干這些事?當然我不是說干的事情好或不好,只是說,違背了自己‘不想干’的初衷。”
“本來人生就這么短,還要去折磨自己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