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作機器人將促成工業自動化的典范轉移
2019-07-17 來自: 沈陽海克機床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2322
ABI Research的新研究指出,協作機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cobot)提供欲投資高資本在全 面性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制造商極 佳的工業級機器手臂(robotic arm)替代選擇,雖然現有技術存在重大限制,但具備彈性更高、成本較低的效益,將逐步促成工業自動化的典范轉移。
全球科技市場咨詢公司ABI Research表示,目前協作機器人并非機器人技術的革新,而是傳統工業機器手臂的并行技術(parallel technology)各有優勢與劣勢。ABI Research的新應用分析報告Collaborative Robot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指出,協作系統與傳統機器手臂將日益難以區分,協作機器人的市場估值可望更加提升。
協作機器人是較小型、更靈巧的工業機器手臂,能為人類與機械協作開創新機,而不需要復雜編程或外部安全基礎架構的配合。ABI Research預測2027年協作機器手臂的年營收可達58億美元,其中汽車與汽車零組件制造業約占20億美元,此外還包括跟手臂終端模具(End of Arm Tooling;EOAT)及軟件相關的額外營收來源。
機器人產業大多數的評論者與旁觀者都了解協作機器人被宣傳的價值主張,ABI Research的資深分析師指出,協作機器人從2008年開始就已被如火如荼的采用,純協作機器人供應商蓬勃發展的同時,工業機器人的主要供應商卻尚未真正掌握相關商機,其所提供的各種協作機器人不是價格太高就是過于復雜,因此無法獲得制造業者青睞而大量采用。
觸覺傳感器(haptic sensor)、強化的定位(localization)功能、機器視覺(machine vision)、改良的機電技術等創新,可讓協作機器人與人類共同作業時更迅捷且無安全之虞。而5G、云端機器人(cloud robotics)、邊緣(edge-enabled) AI等技術的進展,則會優化多協作系統的效能表現。
ABI Research的資深分析師指出,易用性、彈性、小型化、可再程序化(re-programmability)、投資報酬率(ROI)的進展,將逐步促成兼具工業機器手臂與現有協作系統優勢的協作機器人得以實現。ABI Research建議應將協作機器人視為一項終會與工業機器人匯聚的并行技術而非替代品。
不過協作建機器人產業的未來也并非一片坦途,現有生態系規模太大,主要供應商數量遠超過50家,未來幾年無可避免將會持續整并。目前的危機在于市場高度飽合但產品間卻缺乏差異化,供應商的不同訴求包括具備可提升機器手臂敏捷度的第七軸、直覺的(intuitive)控制器、更高的有效負荷(payload),不過整體而言硬件創新相當有限。
Universl Robots是目前受關注的協作機器人供應商,藉由其生態系育成中心UR+成功從機器手臂供應商轉型為平臺供應商,提供明確的中樞(central)機器人系統以進行平臺層次的創新,可結合各種EOAT、軟件應用、視覺系統來強化功能。Precise Automation與Productive Robotics則改良現有機電技術,訴求徹底革新協作系統以提升作業安全與成本效益。
亞洲很快將超越歐洲成為協作系統的關鍵市場,大象機器人(Elephant Robotics)與新松機器人自動化公司(Siasun)等開發具價格優勢產品的國產廠商,則可望因巨大的內需市場而成為主要受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