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人類47%的工作將被機器人代替
2020-01-13 來自: 沈陽海克機床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921
未來10年人類47%的工作將被機器人代替
從5G正式實施商用之后,中國顯然已經開始邁上科技騰飛的高速公路,根據中國相關部門頒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已經做好準備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巨大變革。
該規劃表示,到2030年后整個中國將會實現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同時,到2030年,中國人工智能的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要達到世 界 領 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然而,我們拋開高深的專業名詞和深奧的編程思維,僅僅就以機器人與人工智能(AI)會對我們未來有何影響談論的話,往往會被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認為人類未來的生活將會得益于機器智能化的發展,科技會讓生活變得更 好;而另一個則認為機器智能化會激化人類道德體系的崩潰,智能機器人即便不至于破壞人類社會的根基,但普及化的機器人必將影響到人們的就業機會,高失業率會孕育更多的罪惡。
“機器人將來會取代人類的工作”這樣的悲觀說法其實由來已久,有相關學者認為,在未來10年到20年間,越來越多的重復性或純體力型的工作將被自動化機器人所取代;另一方面,一些簡單卻繁瑣或者具備危險性的工作也將由機器人來完成,而隨著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走出實驗室,顯然這種趨勢正在日益加劇。
根據一份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發布調研結果顯示,美國在未來20年內將有47%的就業機會分派到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的頭上。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在“自動化未來”,失業的人們該如何自處?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焦慮,一方面自動化在取代一些工作崗位的同時,也必將創造一些新的就業機會,譬如說更需技術和創新的領域,無論是培訓、建筑、部署、操控、維護、維修、開發等等,都需要新的人員進行管理。那么,除了工作機器人之外,未來機器人究竟會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呢?
機器人將會變得越來越“像”人
我們都知道,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終會走向融合,這也將進一步催生各種具備“自主特性”的機器人的誕生。這些機器人將能夠做出各種更高級行為和反應,例如自我學習、總結經驗、解析并進一步生成對應的語言,從而創造一種近似于自主意識下的運行狀態。
其中具代表性的機器人,就要數機器人索菲亞莫屬,機器人索菲亞是由中國香港的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Hanson Robotics)開發的類人機器人,也是歷史上首 個獲得公民身份的一臺機器人。不同于我們在電影中經常看到的形象,目前大多數機器人看起來并不像人類,甚至稱不上類人,而與之相比,索菲亞顯然算得上是一個“美人”了,在她的機器人外殼上覆蓋了一層特制的橡膠皮膚,機器人索菲亞的臉上還能夠表現出超過62種面部表情。得益于“大腦”中的計算機算法,機器人索菲亞已經可以做到識別人類的面部表情變化,并與人進行眼神接觸。
盡管從機器人索菲亞的“誕生之初”就一直有人質疑,但是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長著人類女性外表的社交機器人卻在越來越多的社交活動中展現出了一個機器人的獨特性。而且隨著機器人在醫院、養老院等更多服務和社會場景中取代人工,機器人的擬人化特征和更具“人性化”的反應模式也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未來,這種機器人不僅會隨著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而逐漸擁有更多人類特征,還通過先進的人工智能迅速獲得接近人類的智力水平。因為,從專業的角度而言,深度強化學習是受行為主義心理學啟發的機器學習領域之一,這種借鑒了動物和人類從積極或消極的結果中學習行為的方式,可以讓配備了傳感器的機器人能夠不知疲倦地學習如何通過反復試驗不斷前行,并將積極的結果與導致該結果的行為聯系起來,然后通過結合基于數據關聯評估算法的深度神經網絡,進一步促使經過深度強化學習的機器人具備生成智能行為的能力。
盡管讓機器人“孕育”出意識,在如今看來仍然像天方夜譚,但是通過強化學習能夠讓機器的行為模式越漸類似于人類,從而有助于深化機器人在自動駕駛或者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而且隨著機器人與其他先進技術的不斷融合,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機器人完全可以執行高度復雜的任務,譬如說教育、醫療等,甚至是那些危險或不適合人類的作業環境,智能機器人就尤其受用了。
當然,正如文章開頭所述的一樣,任何東西都具備兩面性,人們對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保持警惕和悲觀并不完全是杞人憂天,在資本追逐的煙塵下,科技的發展倘若失去了人性道德的約束,往往就是災難的導 火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