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疫情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2020-03-17 來自: 158機床網 瀏覽次數:1860
疫情加速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發展
受疫情限制,工人不能如期復工,在使用工人多和采用傳統生產、管理手段比較多的企業中,生產經營受到極 大影響,企業生產力大大下降,更有甚者因此面臨破產倒閉。
盡管非常痛心,但面對困境,我們不得不從中思考更深、吸取教訓:如果我們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更靈活、生產制造實現高度自動化智能化,是不是當我們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或者市場情況的時候,能有更大的能力去抵抗、去應對呢?
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技術不僅能提高企業工廠的生產效率,更能大大降低用工風險。
這也是我國強力深入推行《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的重要原因,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與其說此次疫情在一 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不如說其發展是必然,是大勢所趨。
而疫情給我們帶來更深刻的思考是,推動我國制造業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加大力度發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和技術已是刻不容緩。
我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現狀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國產機器人結構持續調整,逐漸走向成熟,國產工業機器人占比在3C電子制造、汽車制造、金屬加工三大領域均有所提升。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全球機器人2019》報告顯示,隨著應用行業不斷擴大,我國自主品牌的機器人現已涉及國民經濟47個行業大類和126個行業種類,“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汽車行業仍然是全球大的機器人應用行業”。
而在我國上市企業中就有不少在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領域持續精耕細作的公司,以廣州“復工第 一股”的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從面向機器人技術應用與工藝開發,到機器人及智能化系統的研制;從生產服務到售后服務,其致力為客戶提供智能化、柔性化的整體系統解決方案。
而從應用行業來說,作為工業機器人應用廣泛的汽車產業,其沖壓、焊接、噴涂和整裝生產流程的應用,不僅要求嚴、工藝雜,而且規模大、門檻也高。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能與國際系統集成商在市場份額上進行爭奪的國內公司已經開始崛起。
我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前景廣闊
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制造業員工所擁有的機器人數量)是衡量國家制造業自動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之一。
《全球機器人2019》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為99臺,新加坡達到831臺,全球高;其次是韓國774臺; 德國是338臺,日本是327臺,美國是217臺。而中國是140臺,盡管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與其它國家仍相較甚遠,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密度有著巨大增長空間,我國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前景十分廣闊。
據其報告預測,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將達到93.5億美元。
而我國首部機器人產業藍皮書《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國產工業機器人結構持續調整,逐漸走向成熟,國 產工業機器人占比在3c電子制造、汽車制造、金屬加工三大領域均有所提升。
在全球大的機器人應用行業汽車行業,對于汽車行業的前景,世界銀行發布新數據值得關注:2019年全球20個主要國家千人汽車擁有量數據,其中,美國排 名第 一位,千人汽車擁有量達837輛;歐盟國家和日本都在500至600輛;而中國每1000人擁車量僅為173輛,由此看來隨著人均GDP的提高,我國汽車保有量成倍增長空間是存在的。
對此,《全球機器人2019》報告更是進一步印證:對新車生產能力和現代化的投資推動了汽車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使用新材料、開發節能驅動系統以及所有主要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都推動了對機器人的投資。
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先生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在把汽車這個典型的機械產品,轉換為一個以機械為載體的電氣產品、電子產品、移動智能終端;由一個典型的機械產品轉換成由軟件定義的機械電子產品。而汽車產業的新未來無疑將催生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