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到五年是AI產業窗口機遇期
2020-04-21 來自: 上海證券報 瀏覽次數:1207
未來三到五年是AI產業窗口機遇期
當“無接觸”開始成為疫情中的現實需求,AI這個曾經引發過數次熱潮的產業從幕后走向前臺,逐漸成為人們視線的焦點。未來AI與產業的關系將如何發展?學術界和產業界對此又有何看法?
4月16日,京東數科產業AI中心主辦的“產業AI公開課”第 一季第二期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的指導下,力邀學術界和產業界大咖——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茂松和京東數科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薄列峰對話探討《疫情背后,AI與產業關系的再思考》話題,共同展望AI產業的未來。
公開課從“AI在此次抗擊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一話題展開。清華大學的孫茂松教授認為,在此次抗擊疫情中,信息化和AI都各自發揮了相應的作用。相較而言,信息化技術在此次抗擊疫情中幫助人們掌握疫情動態,進行遠程信息交流乃至線上線下物流配送,對抗疫助力極 大;而除卻一些無接觸AI產品外,國內抗疫中的大多數AI技術多是在為信息化產品提供背后算法上的支持和輔助分析工作,并未深度涉及抗疫核心任務(如藥物及疫苗研制)。這反映了中國當下AI領域發展的一個嚴重短板——AI在與產業行業的深度融合上,依然有所欠缺。事實上,AI在助力研發藥物和疫苗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空間。不過,此次抗擊疫情也為AI未來發展提供了若干重要契機,例如大大推動了線上教育的發展,人工智能將在未來的教育領域大有用武之地。這也可能是“喬布斯之問”提出多年之后,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全 面啟程的破冰之舉。
孫茂松分析,當前這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產業行業重要的窗口機遇期在今后的三到五年。從整個人工智能產業來看,與各產業行業相融合的核心技術先發行者必將取得獨到的優勢;而解決產業行業的重大應用,具有高度的挑戰性,也會反過來促進人工智能的深入發展。
作為AI和產業結合的實踐者之一,薄列峰從三個維度分享了對AI與產業關系的思考。薄列峰認為,當下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具備了AI產業化的優勢。首先,在AI應用人才的儲備上具有顯著優勢。其次,AI應用場景豐富,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產業結構配置較為齊全。最后,當下在推進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各行業對推動AI落地的意愿非常強烈,為產業帶來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