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型機器人走向規模經濟的兩大關鍵
2020-04-25 來自: DIGITIMES 瀏覽次數:1240
消費型機器人走向規模經濟的兩大關鍵
在電影電視劇情中,人工智能(AI)以機器人、全像投影等模式,走入人類生活的題材不計其數。現實生活中,AI雖尚未企及編劇出于追求第 一原理構思出來的服務水平,但當消費型機器人數量達到足夠規模時,連網服務所能產生的商業價值,將在重視使用者體驗的服務場景中逐漸發酵。
對此,以消費型機器人為核心事業的女媧創造CEO郭柳宗表示,會決定消費型機器人普及與否的關鍵因素大致有二,分別為機器人的表現力與價格。
對于第 一點表現力,郭柳宗表示,有足夠的表現力為基礎,機器人的產品定位才能與一般的電子產品如平板、手機有所區隔。而表現力整體取決于機械手臂、肢體的關節靈活度,以及AI的發展。以美國客戶探詢將機器人用于自閉癥孩童的治療教學為例,機器人動作越是與人類貼近,越能在社交治療上發揮功效。
第 二為價格。郭柳宗指出,機器人市場過往面臨成本過高的推廣門檻。當售價過高,導致市場購買數量低落時,便難以吸引軟件開發者加入生態圈,因此遑論推出更多吸引人的機器人軟件方案。
在新創企業的經營上,針對上述兩者,女媧創造一開始便投入于伺服馬達的自行研發,將伺服馬達的制造與供應把握在手中。郭柳宗指出,在伺服馬達的平均市價高達100美元時,女媧創造將伺服馬達的單位成本控制在個位數,借此大幅降低機器人成本與售價。
在控制成本之后,便可以借由在機器人身上大量裝設伺服馬達,將肢體的靈活度化。以凱比機器人為例,整個機器人身上有12個伺服馬達,造就如人類般擺動的手臂,以及靈活的頭部、底盤,借此打造出豐富的表現力。
最終,郭柳宗表示,若機器人必然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取代的一環,那相信在可發揮的實質“功能”如教學、接待之外,機器人在家戶中作為用戶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更是未來存在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