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貿易戰為阻止“中國制造2025”計劃?
2020-05-09 來自: 搜狐網 瀏覽次數:1830
發動貿易戰為阻止“中國制造2025”計劃?
“白 宮的目標是破壞‘中國制造2025’計劃。”在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之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強調,美國發動貿易戰將“盡可能減少對消費者的影響,并大程度上影響中國。”
確實,當中國以“中國制造2025”計劃引 領著全球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并執掌新一輪科技文明時,傳統老大美國開始慌了,正如特朗普總統迫不及待地要求限制中國對美國技術公司的投資,例如無人駕駛這個能夠代表人工智能結晶時。
劍指“中國制造2025”?
“即使中美打貿易戰,談判的主導權也在中國。”在IMF前副總裁朱民眼里,這一次的中美貿易戰,美國其實并不占上風。
但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瘋狂的總統,特朗普依然昂起驕傲的脖子,在多極反對下向中國宣戰。
3月23日,根據“301調查”結果,特朗普在白 宮簽署了總統備忘錄,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加征關稅,并表示涉及征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
而由于隨后暫時豁免對歐盟、阿根廷等經濟體的鋼鋁關稅,特朗普政府貿易制裁中國的意圖不言而喻。
隨后不久,我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并征求公眾意見,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
自此,中美貿易戰拉開序幕,而針對特朗普瘋狂舉動的評判也接踵而至。
“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前五大產品,都是受到巨大的政策影響,例如飛機、原材料、農產品等;而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前五大產品,都是市場化行為,例如制造業、機床設備、化工產品等。因此談判的話,中國的報復比美國容易,從政策來講,這也是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朱明表示。
相比于朱明發表意見來展示立場,在這之前的美聯儲主席候選人科恩卻通過辭職表示強烈反對。但堅定“讓制造業回流美國”的特朗普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依然推進中美貿易戰,即使不被看好。
據悉,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術和機器制造是本次貿易戰的重 點領域,而汽車就是其中的核心點之一。特朗普曾表示,美國對中國進口的汽車僅征收2%的關稅(實際上是2.5%的關稅),但中國卻對進口汽車征收25%的關稅,是美國關稅的10倍,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但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指出,盡管近幾年中國整車進口表現相對較強,尤其在2015到2017年表現相對突出,但整體份額并不高。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進口汽車量達到了125萬輛,其中從美國進口量為25萬輛,被日本的35萬輛所超越,但中國主要出口圍繞著“一帶一路”沿海國家,在美國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此外,相比于對汽車進出口而言,中美貿易戰將對在華建立的美資車企產生威脅。2017年,包括通用汽車、克萊斯勒以及福特在華累計銷量已經遠遠高于5,00萬輛,權重較大。
“一旦中國針對本次貿易戰對合資車企采取措施,那對于美國而言將是巨大的損失。”有汽車分析人士已經指出。
事實上,貿易逆差不等于利益逆差,尤其是在順差大部分來自外企下,貿易戰反而會造成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窘境。所以簡單從特朗普頗為重視的汽車來看,他的決定可能會對美國造成的傷害更大,但為何這個政府依然堅定選擇貿易戰呢?
經濟行為背后總脫離不了政治訴求。
“中國這幾年在技術領域迅猛發展,美國作為創新強國,會有一 定程度的擔憂,怕中國威脅到他的領 先地位。”參加完去年10月舉行的“301調查”公開聽證會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金海軍有一個直觀的感受,此輪貿易戰可能劍指讓中國強大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
此前,美國貿易代表處就特別列出了“中國制造2025”中強調的十大行業,并表示了擔心。
“中國表示要在高新科技上投入幾千億元并達到國際領 先地位,如果讓中國如愿以償,就對美國不利。”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曾表示,這些創新技術都涵蓋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里。
這意味著,此輪貿易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針對“中國制造2025”計劃而來,那么為何這個計劃會讓美國心慌意亂,并選擇可能對美國不利的貿易戰呢?
“中國制造2025”計劃背后的崛起
“中國式創新打破美國技術錯覺”3月20日,亞洲時報在刊登了美國專家斯彭格勒的《臉書、優步和美國技術大錯覺的結束》文章時如是表示。
斯彭格勒在文章稱,當Uber自動駕駛車輛在亞利桑那州坦佩市進行測試時,撞到并導致一名女子死亡時,人工智能這顆王冠上的寶石破碎了;當劍橋分析公司被爆竊取臉書網站5,000萬名用戶個人資料時,互聯網社區概念瞬間蒸發,這些創傷讓美國公眾對于人工智能未來存在巨大質疑,但中國卻并不一樣。
斯彭格勒的擔心,也揭露出不一樣的中美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現狀。而“中國制造2025”計劃正是中國繪制人工智能的藍圖,也是引 領中國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戰略。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 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以人工智能為新技術革命正在卷席而來。
事實上,在大熱的《機器崛起》一書中就表明,“未來世界將是一場智能機器與人類大腦極限間進行的艱難抗爭。”早在1963年,控制論鼻祖諾伯?特維納就率先提出人工智能將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推動力的預判。
而“中國制造2025”就代表著這樣的方向與選擇,在“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涵蓋著十個未來重要的領域均有著人工智能的運用,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和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設備、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船舶、新能源裝備等。
更重要的是,這背后是一個昂揚向上國家堅定回到歷史舞臺中央的推動,也是整個民族引 領下一個科技文明時代的訴求。
《大繁榮》一書里寫到,中國已經從傳統生活躍進了現代生活,他們整個生活都是創新的結果。他們比歐洲人與美國人更渴望采用新技術,因為他們從未習慣使用舊技術。
這展示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不僅要成為中國引 領人工智能時代的落腳點,更是承擔著制造一個現代化、智能化的城市、國家的堅定歷史訴求。
在現行版圖里,雄安新區極有啟示意義。“這會是一個全新的、智能的新型城市。”有不具名的相關人士曾表示,雄安新區從設計之初就是為了打造一個現代城市雛形。
這可能意味著,雄安新區將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試驗田,也為人工智能化根植了沃土,其中以無人駕駛汽車就是典型。
事實上,作為工業文明皇冠上的珠寶,汽車集合了所有的現代文明的元素,也是一切創新成果、科技爆發的集散地。未來,無人駕駛汽車一 定會成為“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重要標志。
但這卻需要更強大的基礎設施、資源來支撐。業內資深人士李安定認為,智能輔助駕駛和智能自動駕駛,輔助和自動一詞之差。但是兩者之間的研發難度,資金投入,社會資源支撐,卻是天差地別。
一位不具名的汽車從業人員指出,無人駕駛汽車的真正落地需要的可能是一個行業、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來推動。
慶幸的是,在堅定“中國制造2025”計劃下和一個民族的重回舞臺下,圍繞著無人駕駛的人工智能已經在雄安新區發生。
“未來的雄安很可能是一個沒有擁堵,出行效率極其高,干凈、綠色、環保、高效,沒有各種各樣煩瑣程序的一個城市。”極 具前瞻意識的百度CEO李彥宏表示,雄安新區將會是一座智能城市。
而百度早已經先行,就無人駕駛項目與雄安新區展開了初步的合作。
但斯彭格勒卻指出,在美國根本就不具備支持自動駕駛汽車的基礎設施,而這一輪技術的進步需要真正的有形基礎設施,這也是與中國的差距所在,“如果沒有中國在新城市建設的那種有形基礎設施,電腦就無法解決十字路口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
所以,貿易戰及其這些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群情激憤的中國舉國向前的自信與飽滿,引 領著了人工智能的新文明;也清晰地看到,以軍人與大商人的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的訴求下,在無法占據新一輪科技文明制高點下,展示的驚慌與失措。
下一次,當特朗普的嗓門越大的時候,也是底氣越來越不足的時候,也是“中國制造2025”計劃在一個國力不斷上升下推進的時刻,這個步伐只需要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