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將試點數字人民幣
2020-09-07 來自: 央廣網 瀏覽次數:1015
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將試點數字人民幣
南方日報訊 (記者/唐柳雯 實習生/白潔)日前,商務部印發《全 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全 面深化試點地區涉及28個省市(區域),深圳、廣州位列其中。
《方案》在“全 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任務、具體舉措及責任分工”部分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人民銀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及未來冬奧場景相關部門協助推進,后續視情擴大到其他地區。
目前數字貨幣正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尚無正式推出時間表。專家表示,廣東金融科技較發達,未來在數字貨幣運用中將展現不小的優勢和潛力。
正式推出尚無時間表
今年以來,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研發提速,外界對于數字貨幣的關注度顯著提升。
早在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就透露,2019年已基本完成法定數字貨幣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上周召開的人民銀行2020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是央行近一次披露數字貨幣研發進展:上半年“法定數字貨幣封閉試點順利啟動”,下半年將“積極穩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研發”。
法定數字貨幣將于何時面世?對于這一問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曾明確表示,數字貨幣正式“面世”并無時間表。“目前的試點測試,還只是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工作,并不意味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何時正式推出尚沒有時間表。”
易綱透露,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工作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 奧 會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
全 球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提速
在中國之外,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進度也不斷加快。
今年1月,國 際清算銀行新發布的全 球數字貨幣顯示,在占世界經濟總量90%的66個國家中,有6家央行表示3年內可能發行可供個人和企業“一般使用”的央行數字貨幣,覆蓋全 球約16億人口。另有12家央行表示,有望在6年內發行央行數字貨幣。
例如,2019年末,歐洲央行設立專家小組,探討發行數字貨幣的可能性。今年1月,日本央行宣布成立“CBDC應用可能性評估意見共享小組”,目前已就國家數字貨幣跨境結算的可操作性等進行了研究。
“歐美等國都在推動,但方式不同,也還沒有落地測試。”金融分析師肖磊提到。就嚴格意義上的官方數字貨幣而言,中國是 先測試的國家。其預計,數字貨幣從測試到落地推廣至少需要1—2年。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總的來說,中國在這方面是走在前面的,市場已有快速發展,自然引發了法定數字貨幣研發的需求,而且央行肯定要把握主導。”
便捷性將高于移動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消費者對數字貨幣與移動支付工具的區別仍有疑惑。
對此,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解釋,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定貨幣,而微信、支付寶、云閃付等只是移動支付工具。央行數字貨幣使用范圍更廣,具有無限法償性和強制性,而其他支付手段并沒有這個功能。相比非銀行支付方式,央行數字貨幣安全性更高、使用范圍更廣,而且不用綁定銀行賬戶。
基于此,有專家認為數字貨幣的到來對當前移動支付格局的影響不大。例如,肖磊認為,對于移動支付而言,數字貨幣所帶來的是支付介質的變化,而非簡單的支付渠道。
“現有的移動支付只需要接入數字貨幣模塊就可以,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不過相比網銀時代,數字貨幣時代可能也有很多用戶會直接用銀行的數字錢包來支付,跳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這一點還需要持續關注。”肖磊進一步指出,數字貨幣是對底層商業交易的進一步重構,在便捷性方面將比現有移動支付更上一個臺階,“比如移動支付離線就無法完成”。
粵將為央行數字貨幣提供支撐
廣東是全國移動支付交易為活躍的地區之一,來自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廣東省(不含深圳)移動支付交易58.05億筆,金額17.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50%和19.91%。
“廣東具備與數字貨幣發展息息相關的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硬件發展等要素,同時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貨幣應用場景上有一些獨 家企業,這將成為數字貨幣運用的優勢和潛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所所長任志宏表示。
無獨有偶,肖磊也表示,廣東發達的商業、集中的人口以及廣泛的對外貿易,將成為央行數字貨幣持續擴展和應用的支撐。
不過,任志宏提醒,未來數字貨幣大規模使用后,“廣東應該把防范風險作為首要問題”。其一,是謹防不法機構利用法幣數字化的制度紅利進行非法交易活動,不排除以數字貨幣為噱頭的各類非法集 資活動;其二,要謹防利用數字貨幣從事洗 錢和恐怖融資活動;其三,要防止以數字貨幣與金融創新為借口,脫離實體經濟活動不帶來任何社會價值的資金空轉。